在湖北省宜都市松木坪镇江家湾村,人们传颂着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女性的故事。她30年痴心不改地照顾丈夫——一等伤残军人周代荣,侍候60多岁的老爷爷、双目失明的婆婆,把5个弟妹抚养成人。她就是农家妇女——杨治英。
1963年底,杨治英不顾家人的反对,同当时做民办教师的周代荣成了亲,毅然走进了这个贫困之家。1965年,周代荣征得妻子的同意,响应祖国的号召,应征入伍,来到河南某部当上一名雷达兵。在部队,周代荣表现出色,多次受到表扬,1968年,周代荣奉命随部队执行战斗任务。9个月后载誉归来。由于周代荣有文化,又有文艺天赋,被推荐到部队的演出团任团长。在一次演出中,周代荣突然高烧不退,经医院抢救,虽保住了生命,却因病情发现太晚,从此失去了记忆力和行走能力,成了一个连大小便都不能自理的病人。
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,杨治英强忍着眼泪赶到部队。部队领导对她说:“周代荣是在部队服役致残的,是一等甲级伤残军人,有什么希望和要求都可以提出来。”杨治英却说:“部队已经尽了全力救治。代荣是我的丈夫,我必须照顾好他的后半生,就不再给部队添麻烦了。”她说服了部队领导,怀揣一等伤残证,带着失去自理能力的丈夫回到了家乡。
周代荣回乡后的前几个月,能顺从地让杨治英给他穿衣、洗澡、接大小便。但好景不长,因受当地医疗条件限制,周代荣病情再度恶化。为了治好周代荣的病,杨治英身背幼子,翻山越岭寻找各种偏方,只要有一线希望,她从不放过。有时为了一味药得跑几十里的山路……周代荣最终也没能站起来:他的双腿和双手肌肉已经萎缩,两只手也成了钩状,语言表达能力也受到影响,浑身完全失去了知觉,大小便失禁,几乎成了“植物人”。
有一次,周代荣病重醒过来,看见妻子红肿的双眼和趴在床边哭成泪人的儿子,不觉一阵心酸。杨治英望着少言寡语的丈夫,温情地说:“代荣,你安心养病,我不会离开你的……”
然而,她要面对的是这样一个一贫如洗的家,“植物人”丈夫、双目失明的婆婆和60多岁的老爷爷、5个未成年的弟妹。了解内情的人纷至沓来,劝杨治英趁年轻早点改嫁,过几年舒服日子;杨治英娘家的姐妹也劝她说:“不要这样守一辈子活寡”;还有人劝她带儿子找部队想办法。更有甚者,说她死守着周代荣,看中的是周代荣每月十几块钱的抚恤金。
对此,杨治英只有一个信念:“代荣是为了保家卫国致残的。我是伤残军人家属,不能抛弃他和他的家。我要自己想办法解决困难,绝不再拖累部队,更不能拖累政府。”这年,杨治英28岁。
有一次,双目失明的婆婆听说杨治英又累倒在田地里,就让8岁的儿子牵着找到田间,抱着杨治英失声痛哭:“是我和代荣害苦了你呀,我们还是去找政府,你不去找,我爬着也要去。”杨治英背起婆婆边往家走边说:“妈,政府每年都给代荣发抚恤金,国家现在也有困难,咱家这点小困难用不着去麻烦政府,家里有我。”她用自己柔弱的肩膀,起早贪黑,风里来雨里去,默默地支撑着这个残缺的家。宜都市民政局、妇联的同志每次去走访时,她总是乐呵呵地说,自家的小困难自己能解决。
1971年,周代荣致残时,家里的5个弟妹都还未成人。那年的暑假过后,弟弟周代华对她说:“大嫂,家里这么困难,哥哥又病成这个样子,需要照顾,我想不去上学了,在家帮您做点事。”杨治英一听这话,破例在弟妹们面前发了火。
为了供弟弟妹妹上学和维持一家人的生活,杨治英什么苦都吃过。雨天庄稼地里不能干活,就上山挖山货,晚上抽空帮别人洗洗缝缝,挣点零用钱。她宁愿自己不吃不穿,也要让弟妹吃饱饭、穿暖衣,筹足学费,还要添置几套新衣服。
长嫂如母。杨治英正是用这种无私的爱,先后供弟妹从小学念完初中、高中甚至大学。最后又帮他们成家立业,各自建立了幸福美满的家庭。
杨治英和双目失明的婆婆终日相守,彼此建立了深厚的感情。4年前,婆婆生了一场大病,杨治英去镇卫生院请医生,回来后见床上没人,发现婆婆上厕所掉进了粪坑。杨治英毫不犹豫地把她扶起来,抱进屋子,一遍一遍地洗净,换上了干净衣服,才让医生给她看病。当时,老医生感慨地说,还从未见过有儿媳对婆婆这样好的。为了婆婆,杨治英很少在娘家过夜。婆婆生病弥留之际,抱着她说:“治英,我舍不得离开你……”
正如一首歌中唱的:“爱是长久的诺言,平淡的故事要用一生讲完……”现在,58岁的杨治英仍然每天陪护在丈夫周代荣的病床前,重复简单而又平常的事情。她觉得这样做值得,这样做心安,因为她始终把自己看成伤残军人家属,她有这份责任。她先后被宜昌市委、市政府评为“双拥先进个人”,1998年,被评为省“爱国拥军模范”。整整30年,杨治英用一个女人的孱弱之躯,扛起了如山的重荷,在鄂西大地谱写了一曲人间真情的颂歌。